苏宁半数员工开微店 借朋友圈生意

业界
2015
04/25
02:22
分享
评论

从小卖家、代理制、三无产品到2.0时代,微商最近一年的发展可谓如火如荼。

目前,苏宁、美的和国美等相继推出C2C微商平台,而这些企业希望通过微商这一新概念,让其强大的线下门店资源以及店员资源得以释放活力。不过,平台商的模式各有不同, 朋友圈 也存在假货难以控制和被刷屏等问题。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企业开微店,能让企业、厂家从网络推广中解放出来,利用企业微店平台让无数的微店主成为企业的分销商。 虽然个人微店与企业微店的主体不同,但主要目的都在于吸引新客户。

鼓励员工开微店

早在今年初,苏宁云商就抛出消息称,苏宁易购正在内测微店,2万员工已参与开微店,占全体员工数的50%左右,未来将向全社会开放;就在春节7天,微店产生了超过20万笔的订单,其中一员工开设的微店销售额更是突破5万元。

在苏宁云商部分员工开的微店页面,记者只要点击店中商品链接,就会直接跳转到苏宁易购页面,这样一来和在官网购物并无区别。表面上看,苏宁微店是C2C个性化的店铺,实际上又是B2C,商品、服务和流量推广都由苏宁易购来提供。微店卖家能从卖家平台搜索苏宁易购主站自营商品,并对其进行上架、下架、分享等操作,苏宁微店的订单信息、售后物流和支付都跟苏宁易购保持一致。

业内资深人士Bob Lee认为,相较个体微商来路不明的产品,平台型微商虽然也是通过熟人关系圈购买,但在产品品质、售后等方面更有保障。

谈及鼓励员工开微店的原因,苏宁云商一位内部人士向记者表示,首先是转型内生力。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苏宁互联网的转型离不开员工的高度参与和创新。微店不仅能全面激活员工个性化运营、社交化传播的活力,还能帮助员工零风险兼职创业、额外创收,调动个体积极性,以形成苏宁转型推动力。

其次,电商也需要社交化。社交是当前保持用户黏性的最佳选择,所以社交化也是电商发展的必然趋势。微店计划是苏宁催生社交流量的新兴尝试,目的就是用社交的方式内化苏宁庞大的员工基数,打造新的店主粉丝闭环;再次是平台云化。在云时代, 快、准、好 的理念被继续放大。面对有着丰富商业资源的平台,苏宁通过微店的形式让员工将平台 云化 ,更有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提供精准服务。

对于苏宁鼓励员工开设微店,郭凡礼认为,此举可以让所有员工成为渠道分销商,拓宽销售渠道,且无额外成本,有利于提高企业销售业绩,能够为企业带来额外的收益。

探索微店模式

对于员工微店的目标以及产生的效果,苏宁云商方面人士向记者坦言, O2O能融合深化,线上线下形成闭环;店主粉丝闭环交互可以固定入口,打造社交电商;基于大数据分析,能解放门店店员,云化商业资源平台,提供精准化服务;可以突破各类传统限制,推广社交零售模式。

除苏宁外,不少企业均开始做微店,但每个店家的侧重点不同。在郭凡礼看来,苏宁是鼓励员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化运营微店;国美微店内60%~70%的商品是由公司规定的必选热门商品,员工将产品销售给朋友,可获得与线下门店基本额一致的佣金;而美的是除了号召自己员工参与,还鼓励自己的忠诚客户参与。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 美的合伙人 微信公众号上了解到,美的合伙人平台系会员制平台,普通消费者必须成为某个合伙人的粉丝才有资格在合伙人平台购买产品,享受低价;当粉丝购买产品,合伙人将获得相应销售佣金,合伙人增加粉丝还有相应奖金。

尽管微商这样的方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培养品牌忠实消费者,但郭凡礼也指出,微商迅速发展也迎来了瓶颈期。 微商无实名认证、信用担保,缺乏信用评价机制,交易的风险很大,维权也很难。同时,在微博、微信里铺天盖地的商品出现质量和假货等问题时,难以追根溯源,这让通过微商进行的购买行为可信度大大降低。大量的广告也污染了朋友圈,导致微商遭到人们厌弃。企业鼓励员工做微店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培训,避免误区。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苏宁 生意 员工 朋友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电商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去年7月份,谷歌突然露出狰狞面目,开始对欧洲市场的Android设备收取天价授权费,掀起惊天骇浪。不可否认,有安卓系统这张王牌在手,谷歌有足够的资本横冲直撞。但硬币的另一面却是,这
业界
近日,众多新浪用户曝出自身发言被吃掉,部分关注人微博不可见。几位微博用户告诉腾讯科技,自己的微博每天会被推送大量信息,这些账户并不是自己关注的。与此同时,自己很难
业界
提起杭州如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提及网红张大奕,却都不陌生,如涵控股正是站在张大奕身后的公司。
业界
自闭症儿童的画廊刷屏,让公益这件事情的热度回升,而在一年之前被「罗一笑风波」撕开的伤口,也似乎到了可以弥合的时间。 只是,在公益项目是否应该市场化运作的议题上,诸多质疑
业界
在这种矛盾情况下,大多家电厂商基于市场利润和营销需求,都在保持现有设计的情况下将重心转移到功能扩展上——因为大多观点认为,家电产品在设计方面可施展的空间比较小,所以功能与设计的取舍,自然是首选功能。
业界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