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CEO们为何纷纷自称产品经理?

观察
2014
12/05
11:43
炎帝
分享
评论

随着互联网的迁移,特别是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产品反而摆在了企业的第一位,一个CEO不称自己是产品经理都不觉得高大上了。产品竞争已经成了一场残酷的游戏。

                             
说起产品这个东西,在以前的企业里似乎不是摆在第一位的,通常企业都是如何制定战略,打造品牌,拟定战略一般都是CEO做的事,CEO给出一个大的方向,告诉大家以后公司就朝着这个方向走。但是随着互联网的迁移,特别是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产品反而摆在了企业的第一位,一个CEO不称自己是产品经理都不觉得高大上了。产品竞争已经成了一场残酷的游戏。 在以前,如果一个企业只是在谈如何做产品,而不关心如何制定战略,打造品牌,就会被看作是一家胸无大志的企业,企业的领导人一定会被认为是一个小打小闹修修补补的小业主。而在今天,谈论战略已显得滑稽不堪。在用户体验经济的时代,企业领导人反而不那么注重战略了,领导人都想着怎么去给自家的产品宣传了,最明显的就是产品发布会,一般这个时候,领导人都会精心准备演讲稿,产品介绍PPT啦,产品的一个功能都可以说上一个小时。乔布斯在苹果大会上拿着一款新产品演讲的 范儿 ,开启了一个 拿产品放话 的时代。那些没有拿得出手的产品而大谈战略的人成了 反面角色 。那些曾经拥有强大品牌但不再拿得出像样的产品的公司,很快就被市场和消费者抛弃和遗忘。在中国,学苹果公司最像的当属小米公司了,雷军因为模仿乔布斯曾经一度被称作雷布斯,起码在新品发布会上是这样的,上身一件T恤,下身一条牛仔裤,演讲台风都学的八九不离十了。目的都是在为自家的新品发布吸引眼球,邀请各家媒体记者,邀请各个自媒体参加发布会,无非就是希望他们给自家的新品做个宣传嘛!宣传渠道一般都有网易新闻、搜狐新闻、新浪新闻、百度新闻、今日头条、砍柴网、虎嗅网等等媒体渠道,加上微信公众平台的大量转载传播,瞬间成为热点新闻。 微信的崛起,被业界认为是腾讯拿到了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张船票,来势汹汹的微信一度让马云也坐不住了,立马做了来往大量的推广来往,甚至自己亲自出马邀请个各大企业大佬跟当红明星来坐镇来往,但是也没有阻止微信如日中天的势头!以前的马云是最热衷战略的,但是到了产品为王的时代,马云似乎也无力回天,毕竟阿里巴巴身体里流淌的是电商的血液,它没有做产品的基因,自然是抗衡不过天生就有产品基因的腾讯。到底是一种什么逻辑,让战略、品牌边缘化甚至虚无化,而产品几乎成了一切呢?被整个西方世界称为 商界教皇 的汤姆 彼得斯曾经半开玩笑地说过: 在产品生命周期漫长的年代,你成心想把一家大企业做垮也是一件难事。 大企业的规模优势、品牌优势,给后起的企业筑起了一道极难逾越的门槛。战略,无非是对拐点的预见和应对,漫长的产品生命周期给企业对变化的观察、预见和预防提供了足够的时长。与此同时,漫长的周期让品牌价值得以自然积累。在这样的好时光下,不能说企业不需要创新,但企业从事的创新都是锦上添花似的,花费不大,收益不小。在宁静的产业里,在位企业过着幸福的生活。工业时代的商业生态,都是以产品的长生命周期为背景的。 产品的生命周期早已进入 快进 的年代,产品的辉煌期大大缩短。中国的搜索引擎巨头百度公司的李彦宏说过一句话: 别看我们现在是第一,如果30天停止工作,这个公司就完了。 可见这个时代发展有多快!对很多企业来说,由产品积累到品牌的时间短到几乎没有,就像彗星一样一划而过。这更加深了这样一个印象 我们正在进入一个只有产品,没有品牌的时代。比尔.盖茨在上个世纪就说过,微软离破产永远只有18个月。他这样说并非完全是作秀 几乎所有的行业都面临 快进 或 快速切换 的命运,竞争优势和品牌优势都进入一个 速朽的年代 。这个世界并不在乎你的自尊,只在乎你做出来的成绩,然后再去强调你的感受。当季节以十倍速变换时,要想活得久,只能在这一个个 快速季 里快速地自我刷新。也许再也没有什么大时代,或者说这是一个 小时代 盛行的 大时代 。巨额的资产在下一个 小时代 里可能变成零资产或负资产。 企业可以凭借一款产品横空出世,无需漫长的积累和等待,让它一出生就风华正茂。小米、微信、去哪儿就是例证。颠覆,以产品为颠覆,将成为这种商业生态里的常态。颠覆首先不是来自颠覆者,而是来自季节。季节和气候的杀伤力和颠覆力是决定性的,颠覆者不过是巧妙地顺应和利用这种颠覆力 这就叫 巧夺天工 。反过来,倒下去的企业,并非真的是因颠覆者的出现而倒下,昔日的在位者在一个不再属于自己的时代身心交瘁,气息奄奄,颠覆者不过是给了这个苟延残喘的企业以痛快的一刀。唯一能让企业免于速朽的,仍然是企业的快速刷新的能力。现在有个名词叫做 微创新 ,当别人在 微创新 的时候,你仍然无动于衷,那你就是在 微创伤 , 微创伤 后是要去补偿新的东西才能让你的 微创伤 好转的,如果你不正视它,那意味着你在接近死亡!看看曾经风靡一时的诺基亚、柯达、索尼到现在倒闭就知道是怎么回事儿了。 进入21世纪的十多年来,不少产品都不是通过广告、营销得以风行的:星巴克、Google、Facebook、iPhone,以及微信、小米。评论家们往往把这种现象简单地归结为 口碑营销 、 病毒式营销 的结果。这是一种典型的倒果为因的描述。 口碑 只是结果,不是原因。真正的原因存在于产品本身。真正值得问的是:这些产品自身到底有一种什么力量,让用户、消费者情不自禁地充当 被生产者零成本隐性雇用的推销员 ?产品与广告的分离,是工业时代的产物。当产品触达消费者的成本大到厂商无力承担时,厂商不得已选择了产品与营销分离的方式。如果产品触达用户的成本低到接近于零,并且用户相互影响的成本接近于零时,这种笨拙而昂贵的方式就逐渐变得没有必要,因为产品与广告可以同时触达用户,产品本身就是广告。但广告有一个 缺点 它让每个使用者获得了对于该广告的再度解释权。最初的使用者既可能是二度传播者,也可能是过滤者、守门者。如果他们不放行,你的广告即你的产品就可能在最初用户前无疾而终。所以,产品与产品间的竞争,不是广告与广告之间的竞争,而是对用户的说服能力、感染能力、掳获能力的竞争。它能让用户从看门人的角色切换到推荐者、传播者角色。重要的是,这是一种未付酬的推荐和传播。这个推荐者不是在利益压力下的 要我传播 ,而是在无利益压力下的 我要传播 。 传统广告无所不用其极地营造某种幻觉的体验,并试图让潜在的消费者凭着这种幻觉性体验来购买并继续购买产品。在产品与体验可以合一的今天,吸引、锁定用户并驱使用户去影响他人购买使用的,就是一种叫做 体验 的东西。事实上,任何产品都会让用户有所体验,不同的是好的体验或坏的体验,正如任何产品其实都有品牌,不同的是好的品牌或坏的品牌。这里所说的产品体验,不仅是指好的体验,而且是将潜在客户快速转化为客户,从看门者、过滤者转化为推荐者和传播者的那种 超预期体验 。在苹果的鼎盛时期,苹果公司把产品的使命明确地设定为 客户尖叫度 ,而不是 客户满意度 。符合预期与超出预期,从结果上截然不同, 尖叫 本身就是一种情不自禁的自我表达,它意味着二度、多度传播、推荐的可能性,而 满意 的传播力往往是强弩之末,行而不远。 值得注意的是, 超预期 有静态与动态之别。静态的超预期让人尖叫,而只有动态的超预期才能让人持续地尖叫。一个产品让用户尖叫一次并不算难,难的是让用户不断地尖叫。要命的是,每一次尖叫都在暗中扩张用户尖叫度的阈值(触发某种行为或者反应产生所需要的最低值),或者说都在暗中增加用户的钝感力。当前的苹果产品在市场上竞争力持续衰减,既与对手的穷追猛打有关,也与苹果的过去的超预期引发了更大的预期有关。腾讯与小米显然懂得此道,所以马化腾和雷军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加快自己产品的更新速度,他们做得很累,但必须一直做下去。要么刷新,要么消失。产品竞争早已成了一场残酷的游戏。 99分、100分和101分之间,从量上看相差微小,在质上看何止天渊。100分实际值是0分,101分实际值是1分。用户体验是一个0和1的世界,是 Nothing与Everything的世界。两个世界之外,还有 第三世界 ,即-1的世界。这是一个可怕的世界,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 市场黑洞 的世界。你的产品一旦坠入这个黑洞,自然就会万劫不复。 原通用电气CEO韦尔奇说过的一句话: 如果你的产品没有竞争优势,那就干脆不要去竞争。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产品 CEO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电商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腾讯文学过去一年做的并不成功,腾讯投入是为了让吴文辉团队一口气撬动整个盛大文学,但腾讯文学只利用了腾讯流量做了变现,而未体现出IP(知识版权价值),在百度搜索榜当上甚至还不如纵横中文网。
观察
大数据利用难点在于技术。从数据的收集到存储到清洗,再到脱敏,归类,标签化、结构化,以及最后的建模分析、挖掘利用,均是技术活儿。
观察
从这点看, IPO涉及的财经传播操作手法里,越来越侧重人的因素、家庭、亲情、爱情的因素,这个具有很强的软化功能,而且具有可持续性。这种传播,就像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描绘的那种“互渗律”。
观察
58同城的神奇是否还能延续,取决于58同城接下来的移动战略,是复制PC,还是寻求符合用户习惯的产品。以及找到使用频次更高的领域,来解决入口之困。
观察
2014年12月29日, 苏宁联手国内其他6大主流空调品牌美的、志高、海尔、海信、奥克斯、长虹,发起声势浩大的“破格行动”,把矛头直指格力。这种“6+1”围剿一个品牌的情况,在中国空调史上十分罕见。 2014年12月29日,苏宁联手国内其他6大主流空调品牌美的、志高、海尔、海信、奥克斯、长虹,发起声势浩大的“破格行动”,把矛头直指格力,为2015年空调江湖奠定格局。
观察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