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不败的高盛是如何痛失阿里巴巴IPO的?

观察
2014
12/05
11:43
张澄
分享
评论

在科技泡沫前的几年中,高盛旗下的私募部门大举押注科技股。从1995年至2000年,其私募团队建立起了一个10亿美元的全球科技股投资组合,仅对亚洲的25家科技企业就投入了2亿...

I miss you. --- Goldman Sachs said to Alibaba.

长期以来,高盛似乎总是那位能中大彩的幸运儿,然而今年,它却错过了油水最多的一个大单 阿里巴巴IPO。

如今,高盛扮演的角色只是负责承销阿里巴巴IPO的六家大投行之一,还不是主要承销行。而如果不是因为2004年的一个错误的决定,高盛本应比软银更有理由庆祝这一天的到来。

1999年,当阿里巴巴还不过是刚刚创业起步的一个小公司时,高盛就为其注资330万美元,成为华尔街首批投资阿里巴巴的投行之一。

然而如今,当阿里巴巴准备好发起史上最大规模IPO的时候,高盛却早早地淡出了舞台 2004年,高盛以2200万美元卖出了手中的阿里股份,相当于买入价格的7倍。相比之下,那些从高盛手中买下股份的投资者如今已经拿到了30倍的收益。

对于早期风险押注的风投来讲,有一条游戏规则是亘古不变的 有所得,便有所失。

你可能会反驳称,今年阿里巴巴IPO,高盛仍然是六家承销行之一。然而作为华尔街交易世界中的翘楚,高盛本来可以做得更多。

在科技泡沫前的几年中,高盛旗下的私募部门大举押注科技股。从1995年至2000年,其私募团队建立起了一个10亿美元的全球科技股投资组合,仅对亚洲的25家科技企业就投入了2亿美元。

据《纽约时报》引述一位熟识马云的高管表示,当时马云的公司并没有太起眼,很难融到资金。但高盛却在1999年10月主导了阿里巴巴的首轮融资,据知情人士称,其获得的股份差不多占40%,当时融资数额为500万美元,投资者还包括大名鼎鼎的Fidelity。

随后,情况开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0年1月,软银宣布对阿里巴巴投资2000万美元。目前,软银占股阿里巴巴比例约为34%。

此后,高盛和软银成为阿里巴巴的两位大股东。

然而,随着科技泡沫的破裂,投资者开始对科技创业公司进行重新估值。据《纽约时报》,一些前高盛雇员透露,当时其私募部门的投资者开始质问其亚洲科技股投资是否存在问题。

起初,面对质疑,高盛还是绷得住的。但是到了2003年,高盛私募团队开始对中国创业公司失去信心,于是决定抛售阿里巴巴的股份。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阿里巴巴如今的成功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最美好的设想。

与高盛的 惋惜悲壮 不同的是,瑞信的经历应该是幸运的,近年来,借助着参与中国网络公司赴美上市的承销工作,瑞信重新回到了科技股IPO级承销商队伍。

瑞信目前是计划募集超过200亿美元资金的阿里巴巴集团首次公开招股的主承销商之一。此外,还是新浪微博、聚美优品等中国互联网公司首次公开招股的主承销商之一。

瑞信有望从阿里巴巴200亿美元规模的IPO中大赚一笔,成为该集团六家承销行中斩获最大的一家。

此前华尔街见闻网站曾介绍,若阿里巴巴今年上市估值达到1210亿美元,这家瑞士的银行首先将收获6800万美元的账面利润,因为其在2012年购买了阿里巴巴5000万美元的可转债。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高盛 阿里巴巴 IPO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电商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苹果 CEO 蒂姆& 8226;库克九年前就加入了耐克董事会。把“跑步的时候听音乐”从点子推动成双方合作的产品“Nike+ iPod”,离不开库克的作用。别忘了库克本人就是一位狂热的运动爱好者。
观察
分析腾讯的这些应用工具,腾讯的产品大多走的是“简约”路线,功能并不贪多求全。这源于腾讯的投入限制,也是源于腾讯并不依靠他获得收入。于是那些产品竞争力在于“稳定”和“速度快”的应用,腾讯就获得成功,产品竞争力在于“丰富”和“个性化”的,腾就难以与对手竞争。
观察
以前过年是这样的: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进入春节“倒计时”。大人们忙着置办过年的食物,给孩子缝制新衣;孩子们早早完成寒假作业,帮家里打扫卫生;归乡游子带回外面的新鲜事、新鲜玩意儿;除夕夜全家老少守着春晚吃年夜饭;给亲戚朋友送礼拜年,长辈给晚辈包压岁钱……这些都是浓浓的年味。
观察
“人鱼线马甲线我想要,腰间的肥油咔咔掉。”如果你的楼上在晚间7点半准时开始踏起有节奏的步伐,不用怀疑——ta一定在刘畊宏的抖音直播间里跳健身操。
观察
美国电影里表现主人公生活落魄的场景之一,就是收到一大堆银行账单。国产电影里表现主人公落魄就是身无分文又借钱无门,社会现象折射出的另一面是我们国家的信用卡渗透率低。而这很大一个原因是,一直以来都是以传统金融做为信用依据,很多人,比如自由职业者、蓝领、个体工商户、学生等没有信用记录,金融机构担心风险不敢授信。随着互联网金融的高速发展,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变得更加迫切。
观察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