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万字揭秘小米生态链为何疯狂成长(下)

运营
2017
08/07
11:01
苗兆光 吴呈庆
分享
评论

四、机制与团队:打开组织边界

1.核心人物牵引愿景

柳传志先生的经典总结,创业就是“定战略,搭班子,带队伍”,可谓精彩精练。事实上,在2011年,业界普遍已经嗅到了智能手机的飓风就要席卷而来。正如雷军决定创业是,在盘古大观酒店咖啡厅会见林斌,他们两相对而坐,像比赛一样,从自己的包里掏出自己的手机,排在桌子上,林斌七部,雷军掏出了十部。可以想象,那个时候,大家都在琢磨同一个东西。

机会摆在那里,只不过,还没有一条清晰的解决方案给出。这个答案,雷军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而在IT圈和投资界深耕数年的雷军自然积累了大量的人脉资源,小米成立之初的半年时间,雷军大部分时间用于组建一支豪华的创始人团队。他们包括前金山词霸总经理黎万强,专长于用户页面和人机交互;前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黄江吉,专长于软件工程;前谷歌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洪峰,长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研发和产品设计;前摩托罗拉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长于硬件设计;前北京科技大学工业设计系主任刘德,长于工业设计;前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林斌,和雷军则构成了小米公司管理运营的双核心。

初创团队成员基本是干了10几年、20年的团队,所有早期的工程师都是有7年到10年以上的工作经验,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不管是做软件还是硬件,小米的团队都是不用磨合,整建制的从Google、微软、金山等这些老牌软件公司搬来,原来做什么现在还做什么,相当于一种直接的嫁接。所以MIUI经历了5年持续不断的周迭代,小米的技术积累就是这样来的。

除此以外,雷军还拥有其他强大的资源支撑。例如,小米手机1推出后的仓储物流就是由雷军投资的凡客诚品所支持。至2011年12月,小米团队已扩充至408人。研发团队中有一半的人来自知名企业,其中包括谷歌、微软、摩托罗拉及金山等国内外知名IT公司。

这些初始团队成员,一方面是被描绘的蓝图所吸引和激发,另一方面,也是被雷军的个人魅力所吸引,小米归纳是真爱驱动。小米的价值观是一致的,到这来的人认同小米,高度认同小米公司的整个愿景和目前的模式。很多员工一开始就是小米的用户,他在使用这个产品的过程中,培养出一种对公司,对雷总本人的崇敬和热爱。简单的讲,大多数的同事觉得参与到伟大的事情。这件事情可以改变你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可以改变外面的世界。因为小米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对中国消费电子产品、其它各个行业带来的推动力非常强。

这些人成为小米实现以后展现出的惊人速度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2.发挥人的潜能:小米冲在前面的勇士

为了更好的管理和帮助生态链公司,最初,小米从参与公司创业的老员工里抽出一部分人投入到生态链公司。这样做有几个好处:第一,老员工在小米经历了5-6年的实战锻炼,相对成熟;第二,老员工是早期小米持股较多的人才,内部叫做大股东。大股东可以抵御社会上的腐蚀诱惑;第三,大股东与小米的利益高度一致,对小米的价值观也最了解,会将企业价值观很好地传达下去;第四,大股东有将各生态链公司与各个资源平台对接的能力。

但是有意思的是,工程师是不擅长投资的,而小米用工程师来干投资,这本身是一种跨界的行为。其实工程师干投资,从技术上看是有优势的,因为在团队沟通方面,他了解团队对未来的看法。后来又要求工程师能够成长为投资人,还要成长为一个企业导师,因为他要为这些企业掌舵。实际上,最初的六七个人是可以把所有这些公司的局面控制好的,现在内部生态链的60人,可以实现与生态链公司这4000人之间微妙的博弈,从而把局面控制好。当然,后来也陆续从外面引入了一些人才,比如供应链管理的、项目管理的、UI、UE的等等,逐渐从外部吸纳人才,队伍也越来越壮大了。

3.拧在一起的利益机制

小米最大的特点是全员持股,所有的工程师以上的员工都持股份。一个公司业务在增长,员工的股票在增长,这是最大的利益,所以早期既得利益的“大股东”们(小米前100号员工),一定是一心一意在公司做的。当全员持股的时候,就要强调境界:第一,“大股东”不调薪制,前100名的员工换部门工作永远不调薪,是当作义务来做的;第二,前三名不调薪制度,除非你哪天薪酬被别人超过了,就可以调了。这两项原则,可以把多出的利润分配给后来人,这是非常好的机制。

为了使生态链能够继续做好,小米自身也在利用利益机制进行设计,对核心员工、关键岗位进行激励,小米内部的设计了员工基金制度。具体方法就是公司和个人各出一部分,形成一个基金池,相当于员工与小米一起投资于这个生态链公司,员工基金主要是针对于生态链的投资。那么,随着生态链公司的成长,员工还可以有二次收益。那么员工成为了公司的小股东,他就会非常愿意为公司解决问题。

对每个人的激励放到最小的团队去做激励。直白说就是,员工最直接的汇报工作的那上级决定该员工的调薪,只有他最清楚的看到下属的工作。小团队的好处是能看得清楚,自己评价自己做。具体薪酬方面,给两个选择,可以选择股票多点,也可以选择工资多点,员工自己选。柔性管理的本质是大家的相互信任。

4.强大的中层:事业和利益解决忠诚、分权解决科学决策

1)事业认同和利益共享是负责到底的保障

小米内部不同的部门,都是以非常独立的业务块来体现的,由不同的合伙人来负责。小米网负责小米的销售,是渠道业务模块;刘德负责小米的生态链,和所有的工业设计人员;电视也是独立的业务块。本着利益一致、绝对信任的原则各自发展,效率是很高的。所有新员工也都有小米的股份,早期小米股票有很多,但现在的少一些。包括生态链公司的股票,员工愿意认购,这样就形成了高度一致的利益。在这个前提下,大家形成一个战斗群,才能够集中群体的智慧和推行中层决策机制。

因为,在理念和价值观上获得了充分的认同,而在人岗匹配上相对获得了胜任的人才,使得小米可以坚定的实行分权管理,也就是一级信任一级,基本上都是自己做主。有时候同级之间互相看到对方毛病,也不说,谁就是谁负责,下面谁负责谁就说了算,上级具有否决资格,但否决票重来没用过。

事实上,小米对生态链公司的管理也未必遵循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在这一点上,就像政府治理国家。中央发一个红头文件,各省级单位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解释和执行。小米的生态链管理团队出一个政策,这个政策不会太鲜明,会有灰度,各个生态链公司依据自己的特点去执行。这样的治理方式,保证了方向一致的前提下,给予生态链公司空间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高层的弱点是不了解市场

小米采用不控股的模式来参股生态链公司,未来可能会达到100-200家,这也许会导致崩盘。那么为什么要去做呢?小米生态链负责人刘德解释说:“这是我们内部充分讨论的结果。我们认为,有两点很重要,一是群体智慧,要发挥中层的力量,赋予他们发言权,这样中层才愿意建功立业。很多企业搞一言堂,做不到群体智慧,而我为自己严格地划出一条线,线下的事情绝对不碰,如果我插手所有的事务,就会被拖入事务的海洋。所以,我只负责这条线以上的事务,否则中层没法开展工作。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永远不可能同时控制100家公司,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中层,所以我们的逻辑首先是要调动群体的智慧。第二,要发动中层的力量,让所有的中层有决策权,因为这种方式会让公司跑得更快。在生态链公司发展的第一年,在管理上执行包产到户制,即产品经理负责到底,既负责找投资,也要把团队管理好、把产品定义好、把质量控制好。第二年则实行集体制,几个人一组,组成产品经理团队,共同进行管理。现在有时也会像西方的议会制一样,比如某人想在会议上通过某个项目,那么他需要得到与他一个级别的另外两个产品经理的支持,也就是说,如果三个产品经理一致认可,那么这个项目就可以上马。我们设定了一个限制的机制,就是我拥有对立项的一票否决权,但不拥有决策权,或者说不拥有一票赞成的决定权,这是阶段性的,让我们的逻辑更适用于中层智慧、集体智慧,并用这样的方式来实现以小博大。这样一来,表明决策绝大多数可以不是上级领导的事儿,这样的决策机制更有利于效率和准确率,同时对团队凝聚也有非常好的效果。目前,我们的内部生态链有170人左右,但是在第一年的时候只有10-20个人。我们通过很少的人来实现对小米之外的、巨大的工程师研发体系的控制,否则这些体系就是松散的。现在的小米这么多的产品,如果完全由小米自己研发,恐怕需要几万人才能实现。但是我们充分利用了外部机制,使几千人就达成了这样的状态,实现了非常高的效率。”中层决策有第一线作战的经验,他们最了解市场。这些恰恰是高层的弱点,不了解市场而做出的决策是危险的。

5.管理的强与弱

工程师团队属于弱管理,工程师工作性质决定他们是项目驱动型的自我管理。小米在公司的管理上是进行分层的,有强管理的,有弱管理的,甚至有放任其野蛮生长的投资团队。这样就凸显出小米的复杂性了。小米貌似一家公司,但是真正拆开来看,它是不同的公司。小米的有些部门要强管理,但有些部门管理要尽量弱化,要增强主人翁感,疯狂得跑。就像生态链在过去的两年里,处于野蛮生长阶段。小米刻意放弃这段管理,发挥每个工程师的极致潜质,过去两年才有这么快的成长。

没有发现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从哪下手把管理做上去,那就放手让他自己去跑。当然,在没发现问题的时候到底怎么把管理无缝对接上,这需要更多的经验,也是下一步需要考虑的问题。

五、小米评述

舆论对企业,很容易走两个极端:一是无条件地捧,一是无条件地棒。其实这两种态度的哪一个,都是毫无意义的,企业的路怎么走,严格来说,是企业自己的选择,外界对企业的态度,应该是从这家企业的成败得失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推动整个企业界管理及服务水平的提升,从而造福于社会。

通过对小米的跟踪研究,我们认为,小米仍然是一个值得期待的企业。成立于2010的小米,以惊人的增长速度于2014年达到了743亿的销售额。2015年之后,尽管增速放缓,但同时期启动的生态链战略,仍然让小米站在时代的最前沿。

首先是商业模式创新。基于“智能家居”为下一个风口的判断,小米充分利用自身在米粉、社区、品牌、销售、供应链等方面建立起来的优势,迅速建立起小米生态链。在生态链里,有股权的纽带、有交易的纽带、有资源的共享和战略的协同,既有适度的竞争,也有互相依存和支援。应该说,小米的生态链模式为”缺少时间和资源积累“的企业应对大机会的树立了样板。

二是组织模式的创新。小米的生态链模式重新定义了组织的边界,生态链既是一个战略共同体,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同时又与外部保持积极的互动,而在生态链内部有清晰的交易规则和利益共享机制,其中没有绝对的控制者,小米依靠竞争优势带来的战略领导力对生态链的方向施加影响。

三是管理的创新。小米遵循“机制先于管理,团队先于组织”的逻辑,在急剧扩张中,忍受管理的缺位和组织秩序的凌乱,而将事业合伙人机制做到极致,将核心团队的搭建放在首位。

具体来讲,对传统企业来说,小米的启示至少有以下四点:

1.创业企业先融智再融资

在工业文明时代,资本是最重要的资源,有钱就能整合到土地、厂房、设备,就能雇佣到劳动力,就能把企业推高到一个较大的规模上,利用规模建立起来的成本优势在竞争中获胜。互联网时代最大的特征是决定竞争胜负的不再是资本,而是知识、技术、创意,这些都承载在“人”身上,人从事的已经不是可用资本购买的简单劳动,而是需要由“动机”和“自有意志”支配的复杂劳动。因此,互联网时代的最大特征已经不是用资本来雇佣人,而是资本与合适的人结盟。

雷军和小米显然已深谙此道。通观小米的发展,一个愿望、一帮人、一堆钱,三种力量非常紧密的凝结成小米的爆发力。实际上,这三个要素中最核心的,就是人,一个愿景和解决方案,是以雷军为主要的创业团队深谙市场发展脉动的产物,这里蕴含了经年累月的创业经验和洞察力。雷军2006年已经看到手机的趋势了,但一直到2010年才成立公司,为什么?因为团队凑不齐。找来找去缺硬件人才,要做手机没人懂硬件肯定不行。直到2010年,摩托罗拉、诺基亚被苹果打得抬不起头,摩托罗拉宣布撤出中国,资金走了团队留下,雷军捡了一个宝啊,就把摩托罗拉的研发团队找来了,终于建立了小米。一旦具备了发力的条件,资源会跟着跑,实际上,资本就是最典型的这类资源。

从小米激发中层的力量,用利益机制作为最核心的一环,如果从激励的角度看,这确实是一种管理手段,但反过来讲,实际上也是凸显了人才潜能是造就组织能量的最本质源泉。有了事业的牵引,强大的中层,才能造就生态链企业庞大的无边界组织。

不控股生态链企业,把利益的大头留在创业团队,也是在共享经济之下,理性认识财富创造和财富分配的平衡关系。如果10年前,创业是为了筹集基本而发愁,而现在很多资本都躺在路边,甚至是焦急的等待他们的“买主”。

通过事业认同,利益下沉,让短时间内激发的小米创业者们,发挥了有史以来最为精彩的企业成长样板。

至少,人才资源已经与资本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当然,万事都有规律,无论人才还是资本,理性、把握节奏,才能走的更远。

2.定战略时以机会带动能力

其实“风口论”并非雷军首创,而是中国企业深谙的讨论,大多数成功的中国企业都会经历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靠风口带动增长阶段。所谓风口,管理学上成为存在市场红利的市场,简称红利市场,这类市场通常具备如下特征:市场高速成长,短期内需求高于供给,形成短暂的卖方市场,这时候即便是企业做的不那么好,存在诸如产品功能简陋、质量不可靠、服务不到位等等问题,企业仍然能获得不错的增长。事实上,大多数企业都经历过这个阶段,90年代的华为、80年代的海尔均采用“产品不足、服务补”的策略,实际上是早期能力不足的表现,但另一方面这一阶段又是这些企业增长最快的时期,这都得益于各自面对的市场都处于红利期。没有哪个企业在创业期都具备足够的能力,因此“选择风口”恰恰是企业家必备的技能,也是创业企业成功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依靠能力发展阶段。市场红利不可能长期存在,在市场红利消失之后,企业必须依靠能力建立起拦截竞争对手优势发展。这就要求在第一阶段,除了抓住机会快速增长,企业需要警惕的是在风口没有消失之前,建立起市场所需的必要能力,这也是中国企业容易犯的错误。过去30年中国经济的腾飞创造了大量的红利市场,大量企业借势而起,但很多企业在享受市场红利的同时,没有建起必要的能力,当市场红利消失时,企业也陷入困境。所谓,风停猪落。

小米在发展路径上与大多数成功企业没有太大的不同,而是在更大的风口和更短的时间内浓缩了中国企业典型的发展路径。而近期小米在小米MIX上的努力恰恰反映了小米在智能手机风口过后的努力方向。

3.抓管理前先建机制

小米一直强调机制,强调自己的合伙人制度。这也不是小米的原创,而是小米对管理本意的回归。

有关管理学的第一本著作是美国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出版于1911年,而第一家股份公司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0年。在现代管理学产生之前的数百年,企业的管理主要依赖于合伙人制度。最早的企业都很简单,先是老板自己管,大了开个分店叫老婆去,叫儿子去,叫亲属去,后来再扩张发现没人了,也管不了,那时候通讯也不发达交通也不发达,如果在外地开个分店来回一趟要几个月,那边发生什么事情你也管不住。后来怎么办?就找合伙人,开个公司你占四我六,找当地人入股。早期的合伙人没啥管理,就是分利,这就是机制。

回到企业的发展阶段本身也是如此,不仅仅是互联网企业,传统企业在创业期也是如此,创业时不要管理,就是机制,比如公司层面有几个股东,就是合伙人,业务员没有固定工资,个人收入靠销售提成,车间工人也没有固定工资,收入靠计件,其实这些都是机制。

小米的合伙人制还有另一层意思,就是分权。小米的合伙人在自己分管的领域内拥有足够的决策权,在团队内部也是如此,团队负责人通常能把权力交给下属的,决不留在自己手里,如刘德所说,“自己拥有对每一项投资的否决权,但从来没有使用过,基本上就有产品总监们决定了”。

在中国的企业家里,大致可以分成三个层次:一是既不分利也不分权,这类企业基本做不大,原因是整合不到资源,很快就封顶了;二是分利不分权,大部分企业家还是愿意分享财富的,但是很难分权,主要是怕失控,这类企业能整合到资源,但是也做不太大,原因是企业家能力封顶;三是分利又分权,这类企业家在中国不多,能分好的更是凤毛麟角,雷军和小米,应该是最后一类。

总之,小米的合伙人制,不是对经典管理的创新或颠覆,而是回归,是中国企业的率先补课。

4.建组织前先搭团队

什么叫组织?要有结构,有流程,有规矩,你的责任是什么,他的责任是什么,分得很清楚,这是组织。但其实刚创业的时候根本不是组织,就是团队,拉几个志同道合的人跟你一起干。

小米早期的时候就是找人,首先想的是找什么样的人跟你一块干,雷军找了7个志同道合的人,你有什么优势,我有什么优势,合伙一块干。有了团队后继续再扩大才有组织,就是分工、流程,但是核心团队是不会变的,这帮有共同追求,有共同思维方式的一帮人永远是核心。

愿景要以成员承诺为基础,如果愿景不是团队成员都承诺的,愿景是没有用的。所以很多企业高管都在讲企业愿景,我最关心的是共识程度。像小米公司,从雷军到合伙人,包括下面产品线的负责人,说的都是一件事情,这就证明他们的团队质量非常高,他们说的都是一件事。有时候觉得我们开会、访谈,大家说的都不是一件事情,这就是团队做得不到位的地方。所以大家要反复跟团队成员沟通,要让人理解你想干什么事。而且团队目标还要满足个人利益。如果团队目标要让成员靠觉悟才能做,是做不了的。团队的愿景一定是要让个人也能够达成自己的目标。

所以企业其实没那么复杂,先从简单的团队开始。如果不讲团队一开始就讲组织,会发现很难,根本扯不清。如果从团队开始,先找5个跟你观念一致的人先干起来,这5个人再找自己的5个人就是25个人了,再往下就一百多人了。所以团队的叠加就是事业的叠加,团队在组织之前。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小米 小米转型 小米手机 人工智能 飞猪理论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电商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刚上车时,宝贝的优势不明显,就要先加几个词(加的是什么词?核心关键词。核心关键词=属性+类目词),来看看初始得分是多少。
运营
唯品会此次推出的开放平台与京东POP(第三方卖家开放平台)定位相似,未来两者以什么样的形式差异化发展尚未可知。
运营
淘宝是有个投票机制, 这种投票机制是筛选出一些买家不认可的宝贝,作为热款品在这一机制下会逐渐降权。
运营
近年来,市面和网络上出现了一批170、171号段的手机号码,这些号码不用出示身份证进行实名登记就可以买到,让电信诈骗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运营
直通车红包其实是系统直接发放红包至帐户后,直通车单日消耗达指定金额,方可使用红包抵扣一定金额。
运营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