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革命时代:10年后新闻生产方式

跨境
2014
12/05
11:42
张志安
分享
评论

站在2014,预测2024,实在是件难事。不过,把握当下、预测未来,有益于观察中国新闻业的生态和新闻生产的变革。因此,不妨“胡思乱想”一番。

【砍柴网】自媒体时代颠覆了我们固有的对于媒介以及传媒人的认识,颠覆了传统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认知的系统概念、理论,颠覆了记者的权威性、神秘感甚至使命价值,它使每一个人只要愿意都可以不再被动地成为信息的接受者,而是可以随时随地、随心所欲地按动键盘,成为信息的发布者。

站在2014,预测2024,实在是件难事。不过,把握当下、预测未来,有益于观察中国新闻业的生态和新闻生产的变革。因此,不妨 胡思乱想 一番。

未来的受众特征

其实,使用 受众 或者 观众 已经是过时的词,因为隐含着被动接受的意味,而实际上,每一个 受众 都可以随时转变成 记者 ,进行网络爆料或发布信息。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以 受众 用户 公民 的三重角色来理解跟媒体打交道的人:他们多数时候的确在接受媒体传播的信息,但媒体必须更加尊重其需求和体验,而他们又在逐步建立起公共参与的理性,随时可能通过技术赋权而进行公开传播。那么,未来的受众是怎样的?

首先,从信息获取方式上看,他们会习惯于 实时、个性、定制 。他们通过便携式终端甚至可穿戴设备随时随地获取个性化的内容,这些内容既由他们自己定制,也可能经由数据挖掘智能化地推送。他们会在 信息过载 的环境中寻求个人注意力的最佳分配方案,因此,哪家媒体能更精准地实现内容传输与受众注意力的匹配,谁就更可能依托高质量的内容创造价值。

其次,从接受信息的规律看,他们对信息的接收是有偏向的。我们最近的一项调查发现,从生活方式和生活情境来看,受众对信息的接收是有偏向的:早晨,人们更愿意接受硬新闻以及跟自己出行和生活有关的服务资讯;中午,人们比较愿意去接受行业新闻或跟工作有关的资讯;晚上,人们更重视休闲娱乐,于是软性信息和节目更加受青睐。因此, 早晨 硬新闻/服务,中午 行业新闻/知识,晚上 软新闻/服务 或许会成为未来受众接收信息偏好的周期性特征。

再次,从受众角色的变化看,他们既是 个性化消费者 ,也是 互动化生产者 。受众会主动地生产大量的生活信息,这种生活信息不同于大众传媒所传播的公共事务报道,可能比较碎片化、个性化和随意化,但越来越多受众会不再通过专业媒体去获取 新闻 ,而是通过自己在线社交圈亲朋好友分享的 类新闻 去了解周围环境的变化。此外,受众也会在目击重大事件后发布一些信息,至于他们会否联合起来、搞个小网站专门做 草根新闻 ,这得取决于采访权的突破和报道环境的改善。

最后,从行动主体的角度看,受众在常态中越来越接近 消极受众 ,而只在非常态时接近 积极受众 。在日常生活中,受众的信息接触和使用是比较消极的,他们越来越容易被技术控制。过去,他们会有意识地根据自身需求去了解重大的公共信息,去寻找合适的媒体、合适的版面,而将来,他们会更习惯接受软性的生活资讯。如果他们越来越习惯或沉溺于移动化、碎片化的信息阅读,那么,他们 深思 的能力可能会弱化, 快思 或 浅思 的意识可能会强化。

未来的受众会演变成什么样?有一些概括不免令人担忧:1、浅度阅读:较少去深度理解;2、眼动模式:越来越被眼球驱动,而不是被大脑驱动;3、信息过滤:越来越善于过滤可能是重要的但却非自己感兴趣的信息;4、短时记忆:越来越难以记录和了解新闻文本结构背后的意义和深层次的信息;5、任务切换:因为多种媒介同时使用,越来越善于在不同媒介平台和信息类型中转来转去。

未来的媒介组织

主要说说都市报。对市民来说,比较在意的是都市报未来的转型,毕竟这跟他们的日常生活相关。当年,美国芝加哥学派所倡导的 传播服务社区 理念,在都市报的社会功能上体现得相对明显。

从形态来讲,都市报未来可能有四种形态:

1、移动化阅读终端。即在Pad或手机等移动终端上阅读,风格跟现在的报纸差不多,只是换了种存在介质;

2、小型化的新闻网站。美国有一些报纸倒闭以后转型成的小型网站,主要作为公益平台服务社区的建设,可以获得很多来自基金会和大企业家的赞助。但在中国,这种大企业家投资资助公共新闻网站的意识还远远没有形成;

3、视觉化的知识产品。即对某些读者来说,纸质形态的报纸依然是他们生活习惯的一部分,因此,一些追求深度写作、评论和报道的报纸,可能会更加注重视觉体验和创意设计;

4、便携式免费报纸。如果能垄断地铁等发行渠道,那么在路上的时候随意翻翻报纸,会是打发时光的好办法。

归根结底,我们关注的不是报纸以哪种形态继续存活,而是本地媒体是否可以继续帮助我们了解公共事务、推动社会治理。

再说说组织形态。越来越多的政府、企业甚至个人开始拥有 机构媒体 和 自媒体 ,因此,现在的大规模、劳动密集型、组织化的媒介形态会发生根本改变,很多时政记者会失业,因为政府机构基本上拥有自己的媒体 政务微博,报社将来可以安排编辑自主编写和发布新闻,不再需要记者去重复采访或参加发布会。未来,我们的媒介组织会从封闭走向透明,从专业化生产走向社会化生产,从中型组织逐步变成小型组织或者小型组织的 联合体 。

未来的新闻生产

关于10年后的新闻生产及其影响因素,值得一提的或许有四个方面:

1、技术与受众是影响媒体行业的新兴力量。对于媒体来说,有两种新的力量不能忽略。首先就是技术的力量,过去讲人类历史上的传播革命,比如文字的发明、电报的发明或者印刷术的发明,更多地只是讲了知识生产的大规模复制和在全球的流通便利。但回过头来讲,互联网在过去20年,很重要的就是使得技术对媒体的影响突显了,公众的网络舆论或者说受众的力量也突显了。

我们回顾中国过去十几年新闻业的影响因素,第一个结论就是技术和公众在权力、商业和专业之外成为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国新闻业的两种力量,而且这两种力量未来的影响作用会更加凸显。

2、互联网发展带来媒体行业专业伦理的缺失。我们的传统媒体基于生存和转型的困难,现在不断要加速转型。过去这一年,不少报社的转型采取最主要的一招就是 事业部制 ,这种转型策略背后的逻辑是把采编部门和经营部门彻底打通,实际上整个编辑部门开始为广告和客户服务 原来强调的专业的伦理正在消失,商业化使得整个新闻业服务更以市场为取向,尤其商业网站的一些频道内容,其煽情性、标题党现象是非常明显的。

3、未来的新闻生产模式由垄断生产变成社会协同。未来的新闻生产会从产品转向一个过程,会从少数机构垄断进行生产变成社会协同的过程,会从采访报道变成发表一种公共对话。我们甚至可以预测,将来的写作形态和叙述形态会这样改变:从客观转向主观,从理性转向感性,从故事叙述转向游戏叙述,从全面呈现转向碎片吸引。新闻会变成更加情感化,新闻会从一个新闻业变成一种新闻活动,一种公众积极参与的社会活动。

4、非理性的网络舆论更加容易影响新闻判断。可能未来我们的受众在互联网上更多地在点赞和点骂。互联网形成了一个所谓的网络舆论,却没有形成一个理性的公共空间。也就是说,中国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真正形成理性的网络舆论,也没有理性的网络对话空间。我们的网络舆论基本上是事件主导型的,而不是话题主导型的。

总结一下,我对2024年新闻业的担心主要来自这些隐忧和追问:网络时代的新闻业,视觉至上会否取代事实至上?介质驱动会否取代现实驱动?数据监测会否取代专业评估?公众想要(wanted)会否取代公众需要(needed)?群体极化会否取代公共对话?

谁都不知道准确的答案,但如果谁都在为这些忧虑,情况则不会变得太坏。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信息革命 新闻生产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电商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6月1日-3日,2022中国跨境电商交易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本届展会汇集全球顶级电商平台亚马逊、北美3C数码顶级电商平台新蛋、从线下传统超市巨人刚刚拓展到电商平台的沃尔玛、老牌C2C电商平台ebay及国内阿里巴巴等全球新老知名跨境电商平台。
跨境
从陈赫离婚事件曝光,到发文道歉、否认出轨、粉丝怒骂、人肉搜索,再到人肉搜索是假消息、跑男全体躺枪,最后风行曝光幽会视频、两人承认在一起。整个剧情扑朔迷离,百转千回,网友们已无法分辨各种事件到底确有其事,还是公关团队的欲盖弥彰。
跨境
某高等学府的校报在醒目位置对近来发生的一连串女大学生性越轨事件进行了曝光:一女大学生在深夜于学校的花园里与男友发生不正当关系,被保安人员发现。一女大学生私自与男友在校外租房同居被学校查出。两女大学生在市区某歌舞厅当三陪女被公安人员当场抓获
跨境
全球速卖通近期宣布举行“斋月促销”活动,为中东地区提供数百万种产品高达70%的折扣优惠。2021年4 月12日至5月13日期间,全球速卖通预计将为所有类别的产品提供折扣。
跨境
近日,速卖通发布了三个物流通知,其中,包括两类产品被禁售停运,以及推出了新的物流优惠政策。
跨境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