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上映后,看到刘德华接受媒体的访谈,有段说他如何教导新人导演袁锦鳞,其中有一场戏是刘德华饰演的警察,抱着线人垂死的女儿送往医院,为了渲染这种悲壮的情绪,需...
《风暴》上映后,看到刘德华接受媒体的访谈,有段说他如何教导新人导演袁锦鳞,其中有一场戏是刘德华饰演的警察,抱着线人垂死的女儿送往医院,为了渲染这种悲壮的情绪,需要拍摄许多外景镜头。刘德华说他当时考虑到车里有小女孩,最好先把小女孩的戏份拍完再去拍摄外面的镜头,结果导演一直拍外景,拍来拍去就是不拍人。刘德华就说你先来拍小女孩的戏份,其他的外景镜头又不会丢掉,总要有个轻重缓急的先后之分吧。 这个片段让我感觉很有意思的是,刘德华几乎用教训的口吻说话的时候,他是以什么样的身份在说话。 一般来说,几乎不会有演员会对导演颐指气使,但是这部电影里,刘德华的身份是多重的,他不但是《风暴》的主角和明星,他还是这部电影的制片人和老板,而导演袁锦鳞是一个新人导演。考虑到导演身份的弱势,这部电影的制作与宣传几乎都是以刘德华为主的,就连我看到的这次访谈同样如此,这部电影的导演几乎隐匿不见了,这似乎是每一个新人导演的必经之路,依靠着明星的影响力,逐渐打开局面,形成自己的风格,赚取自己的影响力。 了解好莱坞电影历史的人都能知道,导演的角色同样是不固定的,他有时对电影的最后版本负完全的责任,拥有导演剪辑权,但也不总是如此。 在电影史的早期,主要是默片时期,导演可以完全掌控电影,但是随着有声电影的到来,电影制作变得愈加昂贵,这样的掌控就愈发减少,导演就要和制片人与明星紧密合作了。直到1950年代,得益于作者论的影响,导演的角色再一次被提升到有创造性的艺术家的地位,前提是这样的导演都应该具备清晰可辨的自身风格。从1970年代开始,电影在西方变得如此昂贵,电影的观众主要是年轻人,因而制片公司和制片人不得不考虑观众的需求。这就意味着,除了一些已经在国际影坛非常有名的导演,比如斯皮尔伯格、马丁 斯科塞斯等这样影响力的导演,明星再一次居于主导地位。而电影则受类型的支配。 当然,作为使影片形成一个整体并监督影片最终完成的负责人,导演的作用还是要保留的,至于保留多少,这要看导演自身的影响力对整部影片的把控程度。至少在《风暴》中,新人导演几乎不存在影响力,成为一个沉默的幕后人物。 不要小看这种区分,在香港电影中,一向是借鉴好莱坞电影的明星制度的,回想一下全盛时期的香港电影,我们能记住的大多数都是明星,而不是导演,就像早期的邵氏电影中的胡金铨、张彻和李翰祥。在香港电影新浪潮中,我们至今仍能提及的不过是许鞍华、徐克、谭家明等寥寥几人,现在熟悉的可以有影响力的导演有吴宇森、杜琪峰、尔冬升、陈可辛、刘伟强、麦兆辉等数人,但是香港的电影明星我们随手可以举出无数人。 说白了,香港电影中,我们看的是无数光鲜的明星,而不是导演。导演的风格强烈得可以盖住明星风头的也就上面的几人,他们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反而让明星变成了一个老老实实的演员。然而在我们熟悉的明星电影里,周润发、成龙、周星驰、刘德华等人,他们的电影我们几乎不会记得导演的名字,只记得明星的身份,明星的形象力大于导演的掌控能力 像前几年《唐伯虎点秋香》的导演李力持拍摄《唐伯虎点秋香2》,这部没有周星驰风格的喜剧电影完全变成了灾难 这些年中在大陆上映的香港电影中,很多导演都是靠透支早年的信誉来拍电影。 而且我们也能注意到,像周星驰和成龙这些明星,现在已经逐渐过渡到了导演身份,在他们的最新电影中,周星驰完全成了导演,而成龙一般自导自演的成分比较多。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成龙的《警察故事》系列要马上公映,这部新系列的导演是大陆导演丁晟,预告片很明显地打出是丁晟作品,而不是以往的成龙作品,这位新人导演曾经与成龙合作《大兵小将》获得赏识与提携,进而与成龙第二次合作时,已经可以打出自己的招牌了,这是新人导演与大明星合作的一个优势,他可以借助明星的优势形成自己的风格。但是很多时候由于明星影响的过于强势,很可能导演在拍摄完一部明星主演的电影后,仍然默默无闻。我们可以说月底公映的新警察故事是丁晟作品,而《十二生肖》很明显的就是一部成龙作品。 这些电影中,明星的身份变得日益复杂,他也许是演员,也许是制片人,也许是明星,至于成为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只能根据导演的影响力大小来判定。《风暴》这部电影很明显也是一部刘德华电影。当然,刘德华一向不是那种具有自身风格特色的明星,他也表示不会导演,最多担任制片人和投资者,比如广为人知的 亚洲新星 计划发掘了宁浩的《疯狂的石头》,他还投资了许鞍华的《桃姐》 当初,刘德华主动请缨饰演的时候,许鞍华还有些犹豫,她担心刘德华过于偶像的气质会削弱影片角色的气质,但是在许鞍华这样强势的导演的掌控之下,刘德华的表现还是很出彩,这是导演大于明星同时是也是投资者的一个例证。 但是在《风暴》中,我们只看到了刘德华,他不是导演,却几乎掌控了这部电影的所有制作,包括拍摄理念和某些细节的拿捏。这部电影中导演的缺席与沉默代表了一种香港电影本土化和商业化的复苏 尽管很多人可能不太同意这种观点,但是这部电影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全盛时期的香港警匪片的影子,节奏明快紧张、枪战和战争场面宏大、角色之间的正义与邪恶、好坏分明、高潮部分的逆转基本入情入理。 关键是,这是一部基本不具有任何个人风格的香港警匪片,看到最后半个小时的中环大战时,我忍不住就想,如果是杜琪峰绝对不会这样拍 事实就是如此,这是一部典型的类型片,明星出演、明星主导、故事简单、枪战刺激的警匪片,与任何一部好莱坞流水线上生产的商业电影一样,好看而无聊。(21世纪网专栏思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