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按套路出牌拒绝平庸的周鸿祎

观察
2014
12/05
11:42
needrunning
分享
评论

假期买了两本书,在火车上基本搞定。《拒绝平庸-周鸿祎和他的创士记》和道哥的《白帽子讲web安全》。后者可以带领我把web安全方面的知识系统的了解和学习一遍,充实和完善...

假期买了两本书,在火车上基本搞定。《拒绝平庸-周鸿祎和他的创士记》和道哥的《白帽子讲web安全》。后者可以带领我把web安全方面的知识系统的了解和学习一遍,充实和完善之前零散的安全概念。。周鸿祎这本书,基本读完,把我认为精彩的观点分享出来。这本书我总体打7分,不算非常精彩的书。

全书重点突出了《硅谷热》对周的影响,多次引用,难免有生搬硬套的感觉。以周学习,创业,为主线,串起一些互联网往事,包括周做3721,做搜索,征战安全,主观上认为没有《浪潮之巅》描写的客观和经到。抛开两本书的主旨不同的因素。

的确周鸿祎是一个频繁折腾,不按套路出牌,十分能力出众的一个创业者。一方面得益于自己内心对成功的不懈追求,敢于尝试,不怕失败的精神。另一方面,虽然书中没有说明,但是能看出来,得益于一定的经济基础,最起码,没有一定底盘的人是不能像周那样不断折腾的。

书中有几个主旨

周的以用户利益为主

十二章直接说到,拜用户数,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商业模式无论怎样千变万化,用户基础才是王道。脱离了对用户的尊重,神马商业模式都是浮云。

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

每个人不一定非要开公司,做老板,才是创业。每个人从无到有,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创业,创业的核心是为自己奋斗。其实就是说,人们的工作不能有打工者的心态,而是拥有主人翁的态度。

失败后的反思

做出失败的产品,或者不靠谱的经历,都要能够从这些阶段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豁出去的同时要能收回来。当周错失一些机遇时,文中写到:

林中有两条路,你永远只能走一条,怀念着另一条。况且有时候我们想走的路并不止两条路。有所为,有所不为,必然有所成,有所不成。

大公司的通病

书中谈到了大公司办事效率低,人浮于事的现象。也说到了周对公司早期项目的态度,不会投入太多资源。

后一点我更有体会,大公司的早期项目在大公司里,其实属于创业项目,公司管理层也只会给这些项目有限的资源,主要表现在人力资源和其他部门的支持度上,等一段时间后,看项目的发展前景再决定是否追加投入还是直接裁撤放弃。

想法不重要,做出来才重要

十一章第一步不需要完美,头脑中的想法和实际去做,两者相距甚远,单纯的想法,一点意义都没有。

我自己的理解,360公司在整个互联网界的角色就是挑战者,就相当于当初的谷歌一样。外界对360公司的众多做法不屑。认为是触犯了用户的利益,耍流氓。其实我在想,国内的BAT大的互联网公司,其实在他们的做法上都是刷流氓。这是商业上的权衡,也符合公司的性质,最大程度的追求利益。

试想,如果我站在360或者其它大公司的角度,我也不会完全按照以用户利益为主的原则,而是追求一种平衡,商业的平衡。我们有时候的思路太惯性,比如说到360,就想到流氓,说到腾讯的产品成功,就把它归功于腾讯的用户基数大,实际上腾讯也有特别多失败的产品,如TT浏览器,Q+开发平台。总之,既然公司有市场,必有其独到之处,既然某些产品成功,必定也有其独到之处。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套路出牌 拒绝平庸 周鸿祎 互联网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电商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葛甲的说法很有创造性,但缺少一些令人信服的证据和逻辑推理来支撑他的观点。即便我们的确没有看到阿里在美国上市的确凿证据,一切只是阿里巴巴单方面的决定——既没看到正式提交申请,也没看到财务细节被披露——更合理的解释是向香港方面施压。
观察
先是有出租车司机的抗议和交管部门的查处,关于专车是不是黑车的争议在交通运输部正式表态后才告一段落。但被交通运输部认可的专车并没有享受几天太平日子,又传出专车司机每天被收取160元至180元不等的“份子钱”的流言。
观察
中国的互联网集中化趋势明显,这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也符合互联网经济发展的轨迹,多数都是自然形成的主导格局,但如果仅仅是资本在幕后推动的集中化就值得特别警惕。虽然我们梦想的腾讯与阿里巴巴合并不会发生,可细分行业的兼并重组过度也会影响到互联网行业的正常发展,需要规范。
观察
素有业界黄埔军校之称的搜狐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创业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开创了新天地,搜狐似乎还在向外输送着人才,尽管这并非其本意,但事实证明出自搜狐基因是有潜力的。
观察
搜索引擎的标准索引模式固然足以承载相当量级的基础信息需要,但是就Google创始人Larry Page在去年的一封创始人邮件里所言:“Google的用户每个月会提交超过1000亿次搜索请求,其中有15%的请求内容(即关键词组合)是Google从未见过的”,显然,在信息冗余和信息需求中间,仍然存在极大的不对称性。
观察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