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便利店=黑科技?也许你想错了

电商
2017
07/22
01:24
分享
评论

在线下零售行业,无人便利店俨然已经成为了新的风口。国内的无人便利店在Amazon Go线下超市推出半年以后,终于迎来了集体爆发期。

7月 3日,缤果盒子宣布完成超过1 亿元的A 轮融资,计划在一年内铺设5000个网点;阿里巴巴旗下的无人超市「淘咖啡」也在淘宝造物节上与大家亮相了;甚至传统快消界大佬哇哈哈也要与深兰科技签订3 年10万台、10年百万台TakeGo无人店。

在无人便利店的入局者当中,所有的巨头都在致力于体现自己的新技术,比如淘咖啡集自主感知及学习系统、目标跟踪及分析系统和意图识别及交易系统于一身的LOT技术方案;Amazon Go的反作弊/识别系统;包括纷果盒子也计划今年推出规模化商用人工智能解决方案。然而,如果冷静下来分析无人便利店实际上离我们还很远。

拿无人便利店最早的Amazon Go为例,首先人工智能、视觉识别的系统非常复杂,做到毫无误差尚需时日。现阶段西雅图已经有一些人已经在网上曝光了一些让Amazon Go产生bug的攻略。而且目前一家Amazon Go的投入在上千万美金,用这样大规模的投入代替几个收银阿姨显然不是什么明智之举。另外从客户体验来说,Amazon现阶段依然无人避免多人购物时的排队情况。

看上去,无人便利店在人工智能、传感技术等方面的黑科技投入,并不意味着无人便利店找到了清晰的盈利模式;从用户体验上来讲,很多黑科技领先的无人便利店也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客户排队购物的核心痛点。也许是时候从「无人」的概念中冷静下来好好思考一下这些问题了。

拿上就走?「此店无人」的不同路径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所谓「无人便利店」,并非指完全意义上的「无人」,正像无人售货机还需要有人上货,定期检查维护一样,「无人便利店」是在用户购买环节无需店员参与,提供消费者「自助购物」的模式,在我看来,它的核心集中在「拿上东西就走」这件事上。

怎样让人们在购物中「拿上东西就走」?在这件事上做出创意的首先是Amazon的无人便利店Amazon Go,它的解决办法是利用计算机视觉+传感器技术,对人们选购的物品进行感应自主识别,并且通过个人身份验证将结账付款的过程转移到移动端,从而变成线下购物+线上自动结算的新购物方式,这意味着你不用排队就能拿着东西走出商店,从而实现了一种「拿上东西就走」的状态。

这条路听上去非常美好,但却需要极大的前期投入以及风险验证。且不说目前计算机视觉方面需要的运算量对于一家便利店的负担,单单对于每个商品前期的数据录入上,这都会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所以不论是Amazon Go,还是国内与此有着相似之处的QuiXmart,目前都还处在很早期的阶段。

还有一种,是国内现阶段采用比较多的运作方式,不去使用复杂的高大上的技术,主要是在购物的开始阶段验证身份,在最终环节将结账方式改为扫码自助式结账。相当于你自己充当收银员去完成结算,这时候购物完成也能通过手机的支付工具完成支付,之后就能离开商店,整个过程无人管理。

第三种方案,是将购物转移到手机上,选择好物品并付款之后,用户会得到一个收货码,然后按照地图去附近的便利店,这时候商品会自动打包好,用户只需要凭兑换码就能够拿走货物。这种方式来自于美国沃尔玛,它更像是快递提货点的自助提货过程。

尽管有如此多不同形态,但除了Amazon Go,其他几种都还很难到做流畅的「立刻就走」的理想状态,所以国内仍然会有不少人认为它们只是噱头,由于这些便利店在当下投入成本过高,短期内难以看到回报,还会伴随潜在的风险,因此并非所有人都看好。但从问题的本质来说,无人便利店对于消费者最大的价值就是减少排队购物时长,优化购物体验。虽然现阶段的无人便利店还处于早期阶段,但是无人便利店要解决的痛点对于消费者来说并不是在解决一个伪需求,因为大家都不喜欢传统超市排起的长长的结账队伍。

但是,如果要解决消费者日常的购物需求并且节省成本也并非没有其他办法。从第一原理的角度思考,无论是什么模式,在这种需求下首先解决的是优化消费者的购物体验这个命题。而这个问题不一定非要运用高端技术解决,让我们从人性的角度尝试换个思路。

相信人性,熟人场景商品也能这么卖?

北京现阶段出现了一些创业公司,他们正在尝试一些「刀口舔血」的零售生意:用户可以随便享用企业提供的零食,企业也不会监控用户是否付费,这种玩法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是它确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与无人便利店不同,这些创业公司现阶段只专注于企业办公场景。虽然场景没有便利店覆盖的那么广泛,但是对于「无人售货」这个命题,这些公司的思路并非不是一种解决之道。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创业公司没有运用AI、传感等高端技术,而是把零售的场景简化成了一台冰箱+一个简易的木头架,只对企业收取的只有少量的冰箱押金费用。商品就直接摆放在货架和冰箱里,一物一码,大家可以随时微信扫码支付。

这种产生于熟人场景的模式意味着,这些创业公司只需要付出非常低廉的成本,就可以与企业建立一个联系,而且零食是大家购买频次较高的一个领域,这个方向意味着非常容易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一位零食用户就对记者说:「之前没出现这种模式之前,大家都没有吃零食的习惯,现在这个架子摆在这儿,我们没事儿就想来一包。」

在这个领域,这些创业公司的理想合作对象是互联网和金融行业的企业客户。相对于其他群体来说,这部分目标客户有着高素质、高收入的特点。而在公司这种熟人社交的大环境下,很多人不愿意为了十几块钱的零食承担更高的「心理成本」从而做到自觉付费。而据某创业公司透露, 这种模式下商品的丢失率远远远远低于10%,如果超过10% 的盈亏平衡线,他们会选择终止与企业的合作。换句话说,只要能和企业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这些创业企业用了一种非常朴素的方式极大的优化了客户体验,而且拥有还不错的盈利能力。

这种模式还能带来哪些思考?

虽然现阶段这种模式看起来更像是一个比较不错的「生意」,但是从长远看来,这些高质量用户群也许可以为这个生意带来更多的想象空间。

零食的客户群体会保持相对高的购买频率,这种购买频率意味着创业者可以获取用户的消费习惯,不断迭代自己的商品品类,进而改进用户体验形成更高的客户粘性。而且金融、互联网行业的这部分白领群体基本是属于中国年轻一代相对具有高信用、高购买力的客户群。所以整体上,这些零售玩家会非常关注企业用户的质量。这些高素质的用户价值在未来实际上可以有巨大的想象空间。

而且现在是线下流量的红利期,所有的互联网公司都在试图拓展新的消费场景,寻找新的用户增量方式。零食领域也不乏竞争者,这个领域有一些公司的做法依然沿用传统的O2O逻辑,为了获取更多的客户和更好看的数据,他们会先烧钱培养大量的用户,如果某些合作企业的商品丢失率非常高,这些公司做法会倾向于减少商品的补货周期,但是依然不会放弃这些低素质客户。

某公司创始人在形容这种现象时,用了一个词:鸡肋。这种企业伙伴并不是真正的伙伴,即使烧了很多的钱,也难以培养出用户的消费习惯。如果一个人习惯不为商品付费,这会形成一种惯性,这意味着企业需要支出大量成本。

如果要做好这门生意,创业企业需要在线下获取更多的优质客户,不断为客户提供优秀的商品品类,甚至在未来研发自己的零食。某创业公司CEO也表示,未来希望以线下的良好现金流为核心,在线上建立电商平台,在维护好企业客户的前提下,对接更多的第三方零售企业的商品。

无论这种畅想在未来是否能够演变成另一种清晰的商业模式,但是这些创业企业无疑给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利用低廉的成本在线下快速与用户交互,进而一点点扩展自己的线上业务。并且用现阶段最成熟的技术,用最短的路径,最简单的方式解决一些用户的问题。毕竟,不是所有的商业模式都需要烧钱;解决问题也不一定要无限的追求高端技术,换个玩法也许同样可以带来好的效果。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电商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全球市场研究机构集邦咨询发布的最新研究调查显示,预计2018年全球智能手机的生产成长率将只有5%。
电商
8月14日消息,北京时间昨日晚间,于美股盘前发布了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京东第二季度净营收为150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9%,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下(Non-GAAP)归属于普通股股
电商
京东商城新通路事业部总裁郑宏彦宣布,京东新通路将推出一套全新的联合仓配体系,全面升级B2B通路效率。
电商
为了孩子挑奶粉,一直是妈妈们的一道难题:产地、牌子、配方成分、明星代言……
电商
小米最近可谓是大动作连连!上周先是拉入金立集团前总裁卢伟冰入伙,随后又是与红米 分家 。再到今天,还宣布了要与抖音展开战略合作。除此之外,小米在大家电领域的布局上,也有了
电商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