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汽车出车祸,到底谁该负责?

互联网
2018
03/20
11:11
分享
评论

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汽车的崛起,让人们看到了科技对于生活的改造。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是:当人工智能犯错,或者无人车出车祸时,谁该负责任?

据外媒最新消息,Uber日前发生了一宗测试无人车的严重交通事故,造成一名行人死亡。该公司已经全面停止了无人车路测。目前该事故仍在调查中。如果确定是由自动驾驶技术引发的,由谁来承担相应责任?

《机器人也是人》(Robots Are People, Too)一书的作者、律师约翰-弗兰克-韦弗(John Frank Weaver)称,如果我们希望让机器人为我们做更多的事情,例如当我们的全职司机或给我们运送货物,那么我们可能就需要赋予他们法律主体资格。

“如果我们对待机器人就像对待真人一样,那么法律就应该认可我们与机器人之间的互动等同于我们与真人之间的互动。”韦弗写道,“有时候,这要求我们承认:机器人是可接受保险的实体,就像真人或企业一样;而且,机器人的责任是独立的。”

关键的问题是:如果我们不将机器人定义为负有某种法律责任和义务的实体,那么我们将很难有效地驱使它们。

现在,像谷歌(微博)这样打造无人驾驶汽车的公司,面临的处境就非常耐人寻味。假设谷歌卖了一俩无人驾驶汽车给你,然后它出了车祸。那么,谁该为此事故造成的损失负责呢?是你?还是谷歌?驱动汽车的算法、感应器以及所有控制系统,均是谷歌设计和研制的。就连谷歌内部员工也认为,损失赔偿责任不应由车主承担,而应由谷歌负责。

但在现实生活中,无人驾驶汽车可能需要进行特殊的保养和维护,或者在指定的区域内运营。在这种情况下,车主,而不是车载软件,就应该对此负责。

韦弗曾提到一种棘手的现实情境,他说无人驾驶汽车可能是为了避让一只鹿,突然转弯才撞上另一辆车的。如果这辆无人驾驶汽车做了好心的人类司机们都会做的事情,那么谷歌(或者任何无人驾驶汽车制造商)还应该对此情境中的交通事故负责吗?

韦弗认为,答案是否定的。在上述情境中,机器人本身不该被定责。按照他的法律理想,“无人驾驶汽车应该成为独立的可保险的实体,这样一旦发生交通事故,那么我们就能够更快地给受害人提供保险赔付,同时保护车主免受官司之扰。”

如果这听起来似乎很荒唐,你可以想象另一种情形。如果谷歌售出了10万辆无人驾驶汽车,那么他们真的应该对所有这些车辆发生的事故或遭到的罚单负法律责任吗?哪家公司会承担这种程度的法律责任呢?

但是,设计顾问布莱恩-舍伍德-琼斯(Brian Sherwood Jones)并不认同韦弗的观点。他说,“有人认为‘事故是机器人的错’,这种想法是毫无道理的。”他争论说,如果我们不“让人来承担责任”,那么这就是在“严重逃避责任”。

有趣的是,现在路上行驶的无人驾驶汽车的责任已被定到了非人主体的身上——企业。

韦弗声称,让机器人成为独立的法律主体,也许有助于我们澄清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充当的角色。因此,无人驾驶汽车——作为法律主体——应该拥有自己的保险,以应付它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交通事故。这就是说,交通事故中的损失应该由法律主体——汽车——来支付。

另一种选择是像谷歌这样的公司开发出一种新的业务模式,以减少和承担相应的风险。例如,谷歌不向任何人销售它的无人驾驶汽车,而是自己组建一个超级安全的无人驾驶汽车车队。谷歌汽车的设计——小巧、轻便和限速——表明谷歌已在努力确保不发生严重的交通事故。

也许有人会说,机器人主体资格的例子表明,我们现有的法律系统未能跟上现代社会、企业或机器人发展的步伐。也许,我们不是需要赋予机器人主体资格,而是应该改革现有的法律主体资格的概念。

但是,正如温迪-柯米纳(Wendy Kaminer)所警告的那样,将法律主体资格赋予的对象仅限定为“自然人”,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这就是说,最合理的做法是将法律主体资格的概念延伸到机器人身上。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无人驾驶 车祸 人工智能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电商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恐怕再没有这样一个概念,迅速在几个月内火得一塌糊涂,妇孺皆知,但同时又不能用一句话说清楚,落地应用似乎离民众也还较远。
互联网
该共享雨伞公司创始人表示,目前已在北京投放3000把共享雨伞,此后还将继续投放。
互联网
近日,“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八届年会”在黑龙江亚布力举行。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以“前无古人的时代”为主题在开幕式上发表了演讲。
互联网
网贷315首席信息官李子川直言,个人征信机构有牌照就会有权威性,这是自上而下赋予的特征,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评价标准不统一。
互联网
Inditex是世界最大的服装零售商,Zara是Inditex的时尚连锁品牌,从今年4月开始,Zara准备在店铺引入AR显示屏,目标是吸引“千禧一代”光顾自己的店铺。
互联网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