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健康应用时代终结 多数被大公司收购

互联网
2016
02/14
01:02
分享
评论

独立健康应用时代终结 多数被大公司收购

乐观地来看,健康应用在被其它公司收购之后,仍会继续存在

Endomondo、MyFitnessPal、MapMyFitness、Runtastic、FitStar和RunKeeper等应用有什么共同特点呢?

除了都是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用来追踪用户的健康和活力等状况这一共同点之外,另一大共同特点就是——在过去的几年中,所有的这些应用都已经被更大的公司、亦或是更大的品牌收购。最近一次就是RunKeeper被收购,这家应用公司刚刚被运动跑鞋品牌Asics收入囊中。在此之前,Endomondo、MyFitnessPal和MapMyFitness等应用则都被Armour收购麾下。FitStar 则被Fitbit收购,在此交易之时,Fitbit还没有上市,不过,当时的Fitbit已经发展成为活动追踪应用行业的领导者。

从多个角度来讲,应用与服装巨头和设备制造商合二为一,就会产生较大的意义。对服装公司而言,这就意味着收购了一个业已形成大规模的数字客户群体。对应用制造商而言,这也是一种较为完美的撤出。许多应用提供多种服务,然而,真正购买优质订阅服务的用户数量可能不足以维持这些应用的长期发展。就在去年,RunKeeper方面就宣布该公司裁减30%的员工,以此将业务重点放在创收方面。另外,诸如Runtastic之类的一些应用公司甚至还进军设备业务领域,尽管硬件业务也面临巨大的困难。

另外还存在一些不同的情况。如今仍然保持独立的Strava应用,除了提供优质服务之外,而且还成立了一个应用商店。通过这一应用商店,Strava还销售少量的的服装,而且还向市政建设规划者销售地图数据。不过,这些业务到底能够帮助Strava增加多少收入,目前仍不得而知。

但是,这对真正的用户,即成百上千万使用这些应用来履行他们常规培训职责或实现他们周末练习目标的用户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再说,对那些出于最好打算下载这些应用但又很少使用这些应用的用户而言,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总而言之,一连串的并购安全表明,真正的独立健康应用时代已经宣告终结。健康应用是全新的照片应用:即使这个应用稍显疏远,但仍有着一定的关联性,那么这款应用仍有机会被更大的公司收购,特别是那些想通过这种应用来支持自身数字产品的公司,哪怕是通过长期保留战略。

尽管健康应用领域存在诸多的业务并购,但是,最初的承诺就是一切都不会改变——那些被收购的应用仍将成为用户的锻炼伙伴,即使这些应用升级成为一个大型公司的一员。但事实上,这些应用最终都会发生改变。这可能会像一个标识那样微妙:MyFitnessPal应用在经过了重大升级之后,已经拥有了一个类似于Armour的标识。但是,这可能会像Munchery之类的服务广告那样具有重要的意义,这些广告如今出现在用户的食品日记之当,或者是出现在用户的锻练事项当中。这些措施会帮助应用创造收入。

当然,用户的数据也成为创收的一种的基础。用户多年前注册使用的免费健康应用,需要用户输入性别、身高、体重、出生日期、总体健康状况、以及健康目标等信息之后才能使用。这些信息如今也随着业务并购交易的结束而被其它的大公司掌握。所有的公司都会急于得到这些数据信息,以便通告给其它公司制定相应的商业决策,尽管这些公司声称这些数据完全是匿名提供。

当然,这并意味着会导致恐慌蔓延,相反,这可能会是一种更多的远景。这些健康与运动应用的市场仍然非常新颖:具体来讲,甚至就像应用商店那样属于新生事物。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我们没有看到过能够存储如此多的用户健康信息的口袋电脑。

如今,健康和运动应用已经成为苹果应用商店和谷歌应用商店排名最靠前的应用,而且在苹果智能手表Apple Watch的所有应用中占据的份额几乎达到7%左右。应用一度被认为是“方便的工具”,例如,用户会说,看,我能够查看到我行走的步数。如今,这些应用都将经历相似的整合期,这并不奇怪,特别是在数据业已对企业具有更大价值的形势之下。

当然,乐观地来看,健康应用在被其它公司收购之后,仍会继续存在。不过,从一些交易来看,有些应用在被收购之后,就会被立即关闭。这种现象意味着,用户必须找到另一款健康应用,并下载使用。如果是这样的话,用户又必须输入所有的个人信息。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健康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电商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扫一扫点餐,发现必须要关注商家公众号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一些医院、商场的公共Wi-Fi需要关注营销号才能连上
互联网
曾经推出了在OPPO、VIVO等手机上持续霸屏的iReader电子书软件的掌阅科技今日成功IPO。
互联网
谷歌尚未正式宣布回归中国大陆市场。但谷歌正在北京和上海等地招聘一系列专业人士。仅仅在职业社交网络LinkedIn上,谷歌就列出了在北京和上海的60个职位。
互联网
北京地铁刷二维码进站结束试运行期正式运行,试运行期间超500万人次刷码乘车,未来将有望“刷脸”进站。
互联网
人工智能(AI)正快速发展,其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也只会越来越大。如今,依然有许多事情是人类能做而计算机无法胜任的,但这种情况会永远持续下去吗?我们是否应该担心未来的智能机器具备可与人类相媲美的能力?
互联网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