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袭成风,微信公众号将毁微信生态

投资
2014
12/05
11:44
贾敬华
分享
评论

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微信公众号被舆论捧成了自媒体的第一“高地”。当抄袭成风的真相见诸报端后,第一“高地”的神话随之破灭。在立法缺失的环境下,讨论微信公众...

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微信公众号被舆论捧成了自媒体的第一 高地 。当抄袭成风的真相见诸报端后,第一 高地 的神话随之破灭。在立法缺失的环境下,讨论微信公众号抄袭维权意义不大,关键是如何封杀那些厚颜无耻的抄袭者。

抄袭源于产品生态

抄袭并不是微信公众号的专属,早些年,微博大号也出现过抄袭现象。随后,微博出台一系列严厉措施,最大限度的杜绝了抄袭现象。微信公众号抄袭泛滥,而且大有失控之势,根本的症结在于生态。

具体来说,微信封闭的生态,是抄袭的温床。众所周知,微信一直是封闭的平台,用户不订阅一个公众帐号,就无法查看到其发布的内容。正因于此,很多人才会纷纷搞抄袭,因为在微信这个封闭的帝国里,无人知道内容是抄袭而来。

当搜狗推出了微信搜索后,用户可以通过搜索查看微信公众帐号发布的内容。于是,微信公众号存在抄袭的丑陋一面就浮出了水面。说白了,微信公众帐号抄袭的现象与生俱来,浮出水面只是因为一些产品打破了微信封闭的生态。

加之很多自媒体都在经营微信公众帐号,并且靠内容来聚拢用户。显然,优质的内容对于微信公众帐号提升影响力有非常大的帮助。加之很多号称自媒体的微信公众帐号拥有者难以生产出高质量的内容,抄袭顺其自然成为了一条捷径。

抛开立法缺失,维权困难这些外在因素不说,微信公众帐号抄袭风盛行,根本的症结在于微信生态过于封闭。过于封闭的生态,让我们很难去发现丑恶的抄袭者,这才让抄袭之风欲加横行。

监管不力让抄袭失控

微信封闭的生态是抄袭成风的根源,那么微信官方对抄袭的疏于监管,是微信公众帐号抄袭成风的催化剂。苛刻一点说,当下微信公众帐号抄袭现象已经处于失控的态势。

援引媒体报道,微信公众帐号内容被信任度仅为5.2%。如此低的信任度,意味着微信公众帐号基本无原创内容。那么,微信公众帐号为何会存在大量伪原创内容?既然微信公众帐号被定义为一个自媒体平台,微信官方就应该担负起相应的监管责任。

自2012年推出微信公众帐号体系来,两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微信官方始终没有对发布内容进行有效的监管。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微信官方仅仅对色情和危及国家安全的内容进行监管,对于是否原创内容,没有进行监管。

在自媒体强烈的呼吁之下,微信官方才勉强推出了侵权投诉功能。在微信公众号已经抄袭成风的环境下,侵权投诉上线的实际意义有多大?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微信官方一年前重视内容侵权,微信公众帐号抄袭之风或许不会如此疯狂。

虽说微信公众帐号内容侵权要靠法律来维权,但身为监管方的微信官方如何能够尽到监管底图,抄袭现象也不会如此泛滥。坦白说,国家现有的法律对抄袭者的惩罚相当有限,加上举证和搜集证据比较难,侵权案件胜诉率并不高。在这样一种环境下,用户对微信公众帐号抄袭维权无门,微信官方的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这一角度来看,微信公众帐号抄袭现象泛滥,微信疏于监管可谓是罪魁祸首。

在微信公众帐号上线两年后,微信才推出侵权投诉功能,这难道不是疏于监管最有力的证据吗?在公众对微信公众帐号内容信任度跌落到个位数后,微信再出手监管内容,还能唤回用户的信任吗?

不可否认,立法是抄袭维权的最有效方式,但这只是理论层面的。事实上,微信封闭的生态,是抄袭成风的温床;微信官方对内容疏于监管,顺其自然就尤为抄袭泛滥的催化剂。如果有朝一日微信公众号垮了,那么毁灭他的不是那些走捷径的抄袭者,而是微信自己。

作者系资深IT人士,微信公众帐号:jiawebjn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抄袭成风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电商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近两年,诸多传统手机厂商或多或少都活在小米的阴影当中,具体表现为:被迫纷纷触网,一时间呈现出“非理性繁荣”。实际上,一些传统手机厂商的规模要大于小米,只是小米的惊人成长速度令他们感到威胁和担忧,这也是传统企业面对互联网时所产生的焦虑感。
投资
Google Play产品经理Ellie Powers随后在谷歌黑板报上写道,中国的加入是持续改进Google Play的一部分。谷歌开发技术推广部大中华区主管栾跃亦在相关开发者社区中撰文,向开发者介绍社区技术学习以及资源分享网站,并表示“这些最新的资源将帮助你站在技术和创新的最前沿。”
投资
越来越多的聪明人开始意识到做传统的互联网生意已经没戏,做纯技术型的互联网公司门槛太高,为何不降级用互联网的思维加互联网的工具投身到帮助传统行业解决遗留下的历史问题当中呢?而这恰恰也是下一波红利期的风口,不知道你们意识到了没有,还是已经飞起来了?
投资
移动APP越来越强调沉浸式的体验,页面和页面之间切换也需要更加的流畅,转场动效需要更加的极致和平滑。如果你还没有为你的APP提供转场动效, 那么你已经落伍了,如果你还是使用比较传统的转场动效,如向左滑动、放大缩小,那么你的体验也已经落伍了。
投资
关于电子书的消息在媒体上的报道相比于2011年、2012年要少了很多,也很少再听到类似亚马逊的电子书销量超过精装书,或电子书销量超过纸质书这种打破记录的数字——没错,早在2011 年 4 月,亚马逊上的电子书销量就已经超过纸质书了,电子书市场增长空间还能有多大呢?
投资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