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好的人,才对得起你的好

创业
2017
05/13
10:07
分享
评论

也许是夏天来了,商圈里拼命上演了各种不淡定,比如:空空狐隔空撕逼、老罗为坚果Pro潸然泪下、映客含蓄卖身、百雀羚广告尴尬刷屏、附近小程序悄然上线、巴菲特股东大会刷爆全球金融圈、王思聪陈欧跨界挑衅、ofo与摩拜互戳腐败伤口、雷军做经济舱被偷拍、咪蒙替受夹板气的老板鸣冤等。

玩内容的时间长了,就会陷入一种信息焦虑症,每天发生着这么多无关个人钱包痛痒的破事儿,实在有些作孽。免费的信息,像狂风暴雨一样强奸着我们的眼球,以致于诸多人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里:我到底为了什么而活着?

最近看了一部绝好的小众电影,《废纸板拳击手》,主角Willie是一个流浪汉,他从始至终都因为缺乏足够的交流和信息输入,而陷入了对孤独的恐惧感中,他极度渴望朋友、亲情、爱,每天读着捡到的日记,并用笨拙的词汇写着一封封臆想的信笺,然后叠成纸飞机“邮寄”至远方,他太需要在陌生的世界里寻找对话了,还不惜花了5$与一个性工作者体验单纯的片刻爱情。

一头是信息的泛滥成灾,各种对话让我们感受到窒息,一头是信息的极度匮乏,哪怕是一次真诚的交流都成为奢望。免费的获取,与高贵的稀缺一样,都是折磨人心智的纠缠,在前者的世界里,我们需要通过片刻的安静,让自己看到清晰的模样,而在后者的世界里,Willie却需要通过高频的对话,让孤独的自己找到存在的意义。

无论是喧闹,还是寂静,都是生存环境的一种形态,我们都不期待活在这两个极端世界里,而是希望找到一种平衡,让各自舒服。

舒服的界限又该如何划分?这世上有太多的不舒服,都是被将就惯出来的,直到无将可就的时候,不舒服把各自赶跑,形同陌路。干一件事儿也是,强迫自己去戳不情愿的事情,算是一种将就。无论怎样,做不喜欢做的事儿,动作都看起来别扭不堪,毕竟谁也不喜欢被push。所以,想要舒服,就要搞明白事情的界限,即像查理.芒格说的那样,先迅速歼灭掉不该做的事情,或者不该接触的讯息,然后用熟悉的作法向该作的事情发起攻击。舒服的局面,从来都不是被动的。

另外,各种无效的社交也在侵蚀我们大量的时间,尤其是喜欢泛社交的朋友,更有此感慨,总是忙于各种应酬、觥筹交错、好友遍布四野,可一静下来却孤独的像Willie一样,四顾茫然。

两个人的相处质量,往往取决于投入产出比,虽然这种“算计”显得有些功利,可投产比这个比率,背后代表了一种平衡、一种契约、一种持续,类似于人们常说的“先小人、后君子”。

在我看来,在两个人的付出上,由浅至深一般有三个层次:赚钱、值钱和值得。跟你在一起有钱赚,这个是交易价值,即赚钱;跟你在一起虽然短期赔钱,但你可塑性强,赌你未来一定会大赚,这个是投资价值,即值钱;跟你在一起很舒服,赚不赚钱、值不值钱压根儿就不重要,这个是情感价值,即值得。沿着这三个层次,你或许会恍然大悟:这不就是客户、合作伙伴和家庭挚友三个圈层吗?

是的,一旦你把目光投射在客户、伙伴和家人身上时,你就会发现自己活着的意义有多么璀璨,而开头列举的那些热点,不过是一些无聊的聒噪,如果不是能借势骗取点流量,和商业套路验证,确实没啥可围观的。

时间越来越少,才催成了时间的稀缺性,一个人一旦意识到这一点,就开始在内心植入慧根,并希冀着能打造一个模型,让时间的投产比最大化,反映在相处上就是,要不断升级自己的社交圈,因为圈子是一种算法,它能充分利用“他人即地狱”的社会学原理,给你施加影响;反映在事业上就是,要每时每刻做最具生产力的事情,所有在执行上的努力,都不如先找到那个拥有“致命属性”的支点,让这头的时间撬动那头的大效应,无论是企业商业模式,还是个人商业模式,其实都是在打磨该支点,让“致命”来的更彻底一些。

今早看到一个KOL对电商的下一波判断,其中有两条值得关注,他说:第一,无法获取大量用户的情况下,少量的优质用户更有价值;第二,社交电商、社群管理会成为未来的主要电商模式,互联网从流量时代进入运营时代。本质是在说明,大众化的信息圈渐渐沦落为纯粹的流量池,亚文化的精细化运营,才会带来活跃和转化。而最新曝出的百雀羚神级广告阅读量达3000万,而转化率只有可怜的0.008%,也从侧面印证了“精细化”和“亚文化”的重要性。

无论是生活,还是商业,大家都是在打消孤独感,希望对的人出现在眼前,扎堆创造生命存在的意义。正如,找不到精准的用户时,所有的漂亮数据都是一朵烟花,找不到恰当的合作伙伴时,再好的商业模式也会被拖死,找不到舒服的朋友圈时,再刺激的刷屏不过是青春的浪费。

是该重新审视你的周遭了!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电商圈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电商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2018年的共享单车竞争,能多些技术含量,少些非理性“自杀式”烧钱竞争吗?
创业
知识付费平台目前有很多,知乎、得到、分答、豆瓣,以及虎嗅、钛媒体推出的VIP会员专享计划,都是将知识作为产品来卖。
创业
又到年底,到处又是互联网媒体的年会。你会发现,无论你是去虎嗅的FM年会,抑或是去钛媒体的创新节,或者是创业家的黑马创业大赛,里面的人永远都是黑压压的一大片,拉出来十个人,其中有七个是创业者,还有两个是投资人,剩下一个才是媒体人。很明显,现在的创业者有点太过剩了。
创业
二手在客观上是“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却并不完全代表物资匮乏时代老一辈的生活态度,反而更多为年轻人所接受;
创业
投资者曾经长年信奉一条黄金法则,即软件是制造利润的关键。
创业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