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跨境电商的发展异常火爆,由此也带动了海淘行业的崛起。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消费者在海淘的时候需要警惕“洋垃圾”,在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繁荣的同时,也有不少不法商家为谋求暴利,引进“洋垃圾”。而针对这个问题,近日我国相关部门加强了对进口“洋垃圾”的管控,监管升级。
据介绍,在刚刚过去的为期1个月的打击进口废物加工利用行业环境违法行为专项行动中,环保部抽调1700余人对全国所有从事进口废物加工利用活动的1792家企业开展执法检查,发现1074家企业存在环境违法行为,企业违法比例达60%。针对这一情况,环保局指出,将适时提高对走私“洋垃圾”等行为的处罚标准。同时这一状况也反应出我国进口“洋垃圾”问题泛滥,亟待提升监控和管理。
洋垃圾,指进口固体废物,有时又特指以走私、夹带等方式进口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属于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包括废旧电子物料、二手服装、厨余、工业及放射性废料等。此外,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从国外走私未经消毒处理的洋垃圾服装,大多是从垃圾场、太平间回收的,不但含有血液、唾液、呕吐物、粪便等污秽,还普遍存在大量细菌病毒,对人体危害极大。因此,消费者在海淘过程中需要警惕“洋垃圾”,避免人财两空。
对于“洋垃圾”泛滥的问题,有业内人士总结有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发达国家存在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垃圾的动力。发达国家处理垃圾每吨大约需要400-1000美元,而运到中国,价格每吨只要10-40美元。二是国内制造业有资源渴求。国内一些加工企业资源严重不足,价格低廉的洋垃圾正好满足了一些企业对资源的渴求。三是诸如废旧衣物等洋垃圾经翻新后重入市场可获暴利,令不法分子铤而走险。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蓝虹认为,“目前国内不少购买加工‘洋垃圾’的企业都是规避监管私下开工的,生产成本较低,再加上个别国家为了对外销售有巨大安全隐患的固体废物,甚至会给买家一定的‘补贴’,一来二去就形成了‘洋垃圾’生产企业的暴利。”
特别是近几年,进口“洋垃圾”问题越来越严重。数据显示,去年我国进口“洋垃圾”730万吨,总值达37亿美元,年进口量占全球年产生量的56%。有业内人士指出,“洋垃圾”中分选出的废旧报纸售价达每吨2000元以上,分选出的可乐瓶、矿泉水瓶等废塑料售价每吨4万元以上,利润翻了几十倍、几百倍,直接导致一个畸形产业链的生成。
针对该问题,今年7月我国正式印发了《关于禁止洋垃圾入境推进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2019年底前,我国将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物,通过持续加强对固体废物进口、运输、利用等各环节的监管,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环保部为遏制这一风气,将适时提请修订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对走私“洋垃圾”、非法进口固体废物等行为的处罚标准,对被责令停产整治后拒不停产或者擅自恢复生产的,以及停产整治决定解除后又实施同一违法行为的,及时报请责令停业、关闭。而有业界人士分析认为,行业暴利和违法成本较低是“洋垃圾”进口屡禁不止的根源,而出台“黑名单”制度、鼓励社会监管或将是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