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微博与腾讯微视的同病相怜

业界
2014
12/05
11:44
于斌
分享
评论

上个月的5号晚上,北京银科楼下极其壮观,腾讯微博事业部的童鞋们吃了顿散伙饭 这是他们以腾讯微博事业部之名的最后一次聚餐。一个哥们儿后来说道,那天回家正巧看到集结号,泪雨雨下,战争太残酷。大家的散伙与各奔东西,也许就意味着,腾讯微博已经从更年期直接跳到了公墓里。说起腾讯微博之死,不仅外人感慨,内部员工也感慨。

在江湖上,大家都知道腾讯对两类业务必做,一是可能威胁腾讯关系链的业务,不赚钱也要做,比如微博,YY,二是很赚钱的业务,比如游戏,电商,偏偏微博两个都不是,腾讯就没必要做微博了。其实,内部员工很希望腾讯微博能做好,甚至比新浪的员工都期望微博能做好,因为只有新浪微博做好了,腾讯微博才有可能活下去,腾讯微博部门才对腾讯有价值可言。正是由于没有了价值的凸显,因此,才有了现在的腾讯微视。

恨铁不成钢的腾讯微博一线员工

腾讯微博事业部终于撤销了,恭喜腾讯再次做了个明智的选择。当新浪开始做微博的时候腾讯还没意识到,当新浪做得风风火火的时候腾讯才进入,并请了很多明星打广告,与QQ聊天软件绑定,虽然做了很多努力还是没有挽回颓势,事实再次证明不管你多牛逼也不能逆势而行。

而对于原腾讯微博的员工来说,都是对微博事业部总经理邢宏宇的抱怨,一员工说: 领导捞足了,换个地方再来捞。普通员工继续为领导干部捞钱当工具,部分人被坑了,什么都落不下,转岗还被冻结。

另一个员工说: 邢宏宇把年终奖、调薪和考核全偏向微视。现在自己去当微视的老大,其他人生死根本不管。深圳团队被强制分配到两个部门,一堆后台的去搞客户端写cgi。北京团队在bg内自谋出路,人心惶惶。

还有一位资深员工爆料: 腾讯微博当年最得意的某总监逼迫数据组改了数据以证明自己领导的微博首页改版项目是成功的后,就火速闪去了粗粮,跟了弱势的KK和唐沐,拿了现在价值400万刀的期权,到处炫耀。据说前面做搜搜问问也很会捞,问问快不行的时候挖了30多人到微博,开了腾讯内部公开大规模挖角先河,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直接把问问的gm dvd干的元气大伤,现在在财付通当小组长,做啥都败,但自己总能捞很多,总能在部门快不行的时候有更好的出路。

从这上面就可以看出,腾讯微博事业部的员工们,对领导层是极其不满的,在这样的工作氛围下,也只好是混一天是一天。

腾讯微视是虚假的繁荣

腾讯微视出来也有一段时间了,大家有没有感到很奇怪,为什么微视发布的时候惊天动地,结果却是雷声大雨点小?我们为什么经常能在微信朋友圈内看到好友分享其他工具拍摄的短视频,却极少看见微视拍摄的短视频被分享出来?

鸡肋局面的出现,完全是微视尴尬的地位造成的。微信的地位高于短视频,微信已经极为臃肿,不可能为了一个未来的产品加入一个可能遭致用户反感的功能。此外,笔者了解到,微视这款产品并不归属于微信所在的腾讯广州研发部,即使单独成立事业部,也很难成为亲儿子。微博平台上,我们就可以看出微视与同类产品的差距,截止6月24日,某同类产品话题已经有了70亿阅读,而微视的话题#微视,本来就很美#仅有8000多万。本来,8000多万的数字并没有多少,但对于微视总负责人邢宏宇来说,这个数字已经很满足了,殊不知,无知是最致命的。另外,微视的官网相当简陋,显然不是腾讯的重点产品。

微视拥有强关系链和战略支持,但缺乏具体的业务投入,这是微视面临的重大问题。例如微视MV和滤镜效果直到今年6月份才加入,直接影响了用户体验。微视体验不佳,还未完全解决短视频拍摄优化的问题,与其他同类产品相比,微视的拍摄优化做的真的非常一般。腾讯强调的社交分享只是引导,最终的社交分享都掌握在用户自己手中,能够让应用拍摄出来的短视频效果质量更好的任务,才是他们当前发展最重要的任务。腾讯却没有在基础的视频拍摄上实现更多的产品差异化,只是在空谈社交分享。

对于腾讯来说,微视目前存在的意义仅仅在于卡位和防御,真正的重点产品依旧是微信。微视重金推广效果不大,且又遭遇同类产品强敌。

THE END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击这里 寻求合作
腾讯微博 腾讯微视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电商之家的观点和立场。

相关热点

近日,腾讯广告正式公布了2019年上半年大客户服务商的授牌名单,共有21家大客户服务商分别获得铂金、金牌和银牌表彰。为鼓励服务商更好地适应营销行业发展新形势,此次腾讯广
业界
相对于更新的内容,苹果此次更新的方式更加值得注意。此前苹果正常的软件升级系统往往都需要用户干预,这次则是苹果首次采用全自动的方式部署更新。机器不需要重启,用户也不需要做任何事情,甚至连注意都不会注意到有这件事情发生。
业界
过去只存在于科幻想象中的无人驾驶汽车正逐步走向现实,并且中国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走出独特且迅猛的节奏。
业界
未来智能手机领域,硬件商只会留下苹果、三星、HTC等少数几家巨头,他们继续生产着完美的硬件,攫取着90%以上的利润;越来越多地小制造商,要么转型,要么去死,况且,零利润的硬件会加剧手机报废的频率,电子垃圾会演变为社会问题,估计连政策这关都过不了,洗洗睡吧!
业界
有些成功和努力是没有关系的,比如小米在过去的4年多时间里就很努力,但最后让小米成功的因素却是雷军,以及雷军在业界的影响力、号召力,以及无与伦比的社会化营销力。
业界

相关推荐

1
3